网上有关“矩阵如何化成因式相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矩阵如何化成因式相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如果是二阶矩阵,化成因式相乘的话,直接用这个矩阵中左上角和右下角的数字相乘,然后再减去左下角与右上角的数字之积,最后的得数就是矩阵的结果。
如果是3级行列式的话,就需要用到降阶法。或者说和上述方法相同,用左上角,右下角以及中间数字之积,加上第一行第二个,第二行第三个数之积,加上第二行第一个,第三行第二个数之积。然后再减去右上角与左下角以及中间数的乘积,再减去第一行第二个,第二行第一个数的乘积,再减去第二行第三个,第三行第二个数的乘积,所得的结果,就是这个矩阵的结果。
矩阵的乘法运算怎么算?
比如乘法AB
一、1)用A的第1行各个数与B的第1列各个数对应相乘后加起来,就是乘法结果中第1行第1列的数;
2)用A的第1行各个数与B的第2列各个数对应相乘后加起来,就是乘法结果中第1行第2列的数;
3)用A的第1行各个数与B的第3列各个数对应相乘后加起来,就是乘法结果中第1行第3列的数;
依次进行,
(直到)用A的第1行各个数与B的第末列各个数对应相乘后加起来,就是乘法结果中第1行第末列的的数,
二、1)用A的第2行各个数与B的第1列各个数对应相乘后加起来,就是乘法结果中第2行第1列的数;
2)用A的第2行各个数与B的第2列各个数对应相乘后加起来,就是乘法结果中第2行第2列的数;
3)用A的第2行各个数与B的第3列各个数对应相乘后加起来,就是乘法结果中第2行第3列的数;
依次进行,
(直到)用A的第2行各个数与B的第末列各个数对应相乘后加起来,就是乘法结果中第2行第末列的的数,
依次进行,
(直到)用A的第末行各个数与B的第1列各个数对应相乘后加起来,就是乘法结果中第末行第1列的数;
2)用A的第末行各个数与B的第2列各个数对应相乘后加起来,就是乘法结果中第末行第2列的数;
3)用A的第末行各个数与B的第3列各个数对应相乘后加起来,就是乘法结果中第末行第3列的数;
依次进行,
(直到)用A的第末行各个数与B的第末列各个数对应相乘后加起来,就是乘法结果中第末行第末列的的数。
两个二阶矩阵乘法公式
矩阵的乘法,首先要判定能不能作乘法,即要求作乘法时,前一个矩阵的列数与后一个矩阵的行数相等。
设矩阵A是m×n的、矩阵B是n×s的,乘法AB后得到矩阵C,则C为m×s的,如下图所示。
矩阵C的第i行第j列的元素Cij就是取A的第i行元素、B的第j列元素,然后对应相乘。
举个实际的例子来理解一下,比如下图所示的矩阵乘法。
C11是由A的第一行与B的第一列对应相乘得到的,即C11=1×3+2×1+4×2=13。
C32是由A的第三行与B的第二列对应相乘得到的,即C32=2×2+5×6+1×1=35。
其他元素也是同理,分别取A的某行与B的某列,将对应元素相乘求出。
两个二阶矩阵乘法公式a1a2+b1c2,在数学中,矩阵是一个按照长方阵列排列的复数或实数集合,最早来自于方程组的系数及常数所构成的方阵,这一概念由19世纪英国数学家凯利首先提出。
矩阵是高等代数学中的常见工具,也常见于统计分析等应用数学学科中。在物理学中,矩阵于电路学、力学、光学和量子物理中都有应用;计算机科学中,三维动画制作也需要用到矩阵。矩阵的运算是数值分析领域的重要问题。将矩阵分解为简单矩阵的组合可以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简化矩阵的运算。
关于“矩阵如何化成因式相乘”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来源:https://m.cccvert.cn/yito/3735.html 来源:https://www.cccvert.cn/yito/3743.html 来源:https://www.sozlzvi.cn/waja/3746.html 来源:https://www.sozlzvi.cn/waja/3747.html
本文来自作者[努力啊大涵雁]投稿,不代表顺建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dahanweiyu.com/shunjian/2552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顺建号的签约作者“努力啊大涵雁”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矩阵如何化成因式相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矩阵如何化成因式相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如果是二阶...
文章不错《矩阵如何化成因式相乘》内容很有帮助